跳到主要内容

088

四二三 根本生谭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为先妻诱惑之人所作之谈话。据传,舍卫城中有一男子,闻佛说法,彼思:“住于家中,不能修得十分满足且十分清净之修行,须于善领导人之教团中出家,以求苦之绝灭。”于是将家中之财产悉数与其子女,恳愿向佛出家,佛亦使彼受出家仪式。

然彼与教授师、戒师共同行乞时,彼为新入团者,参加多人比丘之中,于俗家或道场,不能获得席位,不过只得坐椅或长凳,坐于教团新发意者之旁边,食物只能获得以匙突出捞取无饭块之粥饭,或是糟臭干硬之米饭,及焦糊干燥之青菜,而并无滋养程度之物。

彼持自己所得之物,前往先妻之前。于是彼女取彼之钵,向彼问明之后,舍彼钵中之食物,与以善制之粥、饭、汤汁、咖哩等。彼人为味欲所系,难以舍先妻而去。彼女自思:“彼真为予所引诱耶?予将试彼。”

如是某日,以一貌丑男人,以白土节身使坐于家中,更为彼招来数人,与以饮食之物,彼等边食边乐而坐。家中门前,车上系牛,尚有一车使之停放,而自己则坐于私室,烧制果子。

彼人前来立于门前,一年长之男见曰:“夫人!一长老立于门前。”“与之相告,请与辞退。”“尊者!请往他处。”年长者反复一再言说,见彼仍不行:“夫人!长老不去。”

彼女出来,展开窗帘,向外眺望:“予子之父。”女且言且行,向彼问候,取钵入家,且使饮食。食事终了,再续问候,谓老人曰:“尊者!卿现在为可成就涅槃之圣者。我等至今始终未往他家,然无夫之家,家庭生活不能成立,我等将往他家,行往远地,卿亦劳力精进。若以予言为障碍,尚乞原宥。”老人闻此,如心胆破裂。

尔时彼曰:“予不能舍汝,汝勿他往,予将还俗,将衣物送往如是如是之处,还其衣钵,我将归来。”彼女首肯云:“谨如君言。”

老人往精舍,向教授师及戒师还其衣钵,彼等问曰:“何故如是?”答云:“不能舍予先妻,我欲还俗。”于是彼等因彼心厌,携彼来至佛前申告:“世尊!彼心不安,意欲还俗。”尔时佛向彼问曰:“汝心真实不安耶?”“世尊!是为真实。”“何人使汝心不安耶?”答云:“为予先妻。”佛言:“比丘!彼妇人为汝不利益之本。前生为彼脱失四禅,受大苦痛,赖予而由苦得免,得恢复禅定。”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以王之司祭官之缘,宿于彼婆罗门女(妻)之胎中,而其诞生之日,全市之武器皆烧,因此其名为光守护者。彼成长后,于得叉尸罗学一切诸艺,彼于王前显示才干后,舍其位,于无人得知,由正门出行,往阿兰若,于萨伽达提耶地方之伽维陀迦僧院为出家仙人而出家。生禅定与神通力,彼住于其处时,数千仙人奉侍于彼,有同住者甚伙,并有七人之年长弟子。

彼等之中,有名萨离萨拉之仙人,离去伽维陀迦僧院于苏拉吒国之甘水河岸,为数千之仙人围绕而住;有名绵第萨拉仙人于为帕伽卡王1所征服之拉姆巴秋拉迦村附近为数千仙人围绕而住;有名钵跋多之仙人于阿腊毗国2附近为数千仙人所围绕而住;有名黑执天仙人于阿槃提之南方地方大岩石附近为数千仙人所围绕而住;有名奇萨瓦洽仙人,只一人住于丹达奇王之昆巴瓦底市附近园中;然有阿努席萨修行者,为菩萨之侍者住于其前;有名那拉陀之仙人,乃黑执天仙人之弟,只一人住于中国之阿兰伽拉山脉之间岩窟之内。

然由此阿兰伽拉山路程不远之处,有一人烟稠密之村,其间有大河,多人于河中沐浴,有最上容色之美人等对诸人不断诱惑,坐于河岸之上。那拉陀修行者见其中之一人,心神完全被其吸引,失去定力,饮食不进,气力衰微,任受烦恼之支配,七日之间,只有寝卧。

尔时彼兄黑执天,由禅定力,了知其事,乘空而来,入于岩窟。那拉陀见彼:“兄如何来此?”“因汝不健,特来看护。”然彼对其兄云:“兄言无有理由,空言虚语。”彼竟以谎言相责。其兄自思:“予不能使彼断念。”于是携来萨离萨拉,绵第萨拉,钵跋提萨拉(即钵跋多仙)前来,然对方对彼等三人亦以谎言相责。于是黑执天仙人自思:“予往伴萨拉般伽大师(即光守护者)前来。”于是乘空而往伴大师前来。

彼大师到来见彼,知其任根性之支配,大师问曰:“那拉陀!汝不可放任受诸根之支配。”对方闻此语后,更后起立云:“如是,吾师!”大师曰:“那拉陀!任根支配诸人,于现实之生涯枯萎且将受苦,于次一生涯将堕地狱。”于是为述第一之偈:

    那拉陀!人为有爱欲    任根支配者

    失现来二世    生涯只枯萎

那拉陀闻此问曰:“大师!追求爱欲,乃为乐事,如斯乐事,何以云苦?”萨拉般伽向彼云:“如是,请与听闻。”为唱第二之偈:

    乐之后即有苦    苦之后即有乐

    由乐彼又得苦    应求无上之乐

那拉陀云:“吾师!此苦不能耐尽,到底不能忍受。”于是菩萨向彼云:“那拉陀!盖于苦起之上,必须忍耐。”为唱第三之偈:

    有苦须忍耐    不可随苦转

    贤者当如是    得乐获瑜伽

彼云:“吾师!爱欲之乐为最上之乐,予不能舍彼。”菩萨云:“法不可以任何理由弃舍。”彼说第四之偈:

    诚为爱欲之故    亦为利害得失

    汝所为者下落    远离诸法不得

如是萨拉般伽依持四偈说法时,黑执天仙人诫自己之弟,唱第五之偈:

    家居多苦恼    聚集财亦然

    多为布施行    绝尔利之患

佛知以上那拉陀之事已为黑执天仙人说得,佛现等觉者而为述第六之偈:

    如是黑执天3    汝云贤者事

    诸根善护人    从此无恶事

此时萨拉般伽呼唤彼(那拉陀)曰:“那拉陀!今所说者,汝应听闻。人若最初不为应为之事,彼如往森林中年少者,成为有悲有忧之人。”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昔日,迦尸某邑,有一婆罗门之年少者,貌好且具有强如象之力,彼思:“予营农业诸事以养父母,将为如何之人?持有妻子,为布施等福业,又将成为何等之人?(否,)予不养任何人,亦不为自己之福业,予入森林,杀鹿等以自养。”于是彼以五种武器随身,往雪山杀种种之鹿以啖食,于雪山深处威达瓦河岸,入于四周有山之大山谷,于彼处杀鹿,食火焙之肉以度生。彼思:“予不能永久强壮,力弱之时,亦不能于森林中彷徨。于现今之中,将种种之种类鹿赶入山谷,结立门户,当予不能于森林中彷徨散步时,可随心杀鹿而啖食。”于是彼依其计划而行。

然彼时过去已(老之)时,彼之工作亦终了,于是现实之苦感切实发生:自己手足不能任意,各处彷徨,亦不可能;不仅此也,食物、饮物且亦不见;体亦尽萎,宛然为一活死人。夏季身体亦如大地同样污秽,皱纹满面,容貌枯萎,组织衰颓,终日只为大苦所恼。

如此度日之间,尸毗国之尸毗王欲往森林中食火焙之肉,遣国家之宠臣等,携带五种武器,入森林中,杀鹿食肉,渐次来至右列之地方,见右列之男,虽然恐怖,而鼓起勇气问曰:“可爱之男人!君为何人?”“贵君!予为活死人,受自己所为之业果。贵君为何人?”“予为尸毗王。”“何为来至此处?”“为啖鹿之肉。”时彼向王曰:“大王!予亦实为同一原因而来此处,成为一活死人。”于是详述苦之事实向王说明而述以下残余之诸偈:

    尸毗王4!我如被敌捕    落入敌之手

    熟练于狩猎    结婚与家小

    弃离我而去    此生受自业

    我如千倍失    身内无所依

    远离诸圣法    恰如活死人

    乐欲使他苦    我堕此境中

    乐不得上行    如同向火人

而如是语已,更云:“大王!予因自己乐欲而使他苦,于现生之中,如活死人。大王!请勿为罪业,君回自己城中,多营布施等福事。”王依言而行,善满得升天之道。——

萨拉般伽大师说此事件之故事,使修行者恢复正气,彼修行者因彼大师之言,心起恐怖,向大师敬礼请恕其罪。普修十种一切入,善复已失之禅定。于是萨拉般伽大师不许其住于此处,而伴彼回归自己之僧院。

结分

佛述此法话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竟,心中不安之比丘得安住于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那拉陀即是今之失去安心之比丘,萨离萨拉是舍利弗,绵第萨拉是迦叶,钵跋多是阿那律,黑执天是迦旃延,阿努席萨是阿难,奇萨瓦洽是目犍连,而萨拉般伽即是我。”

注 1 异本名Pancala。

2 为多罗维多族之一族,云住于森林中之诸人。

3 黑执天(Asita-devala或kala-devaka)asita 与 Kala 皆是黑之意。

4 底本为 Siva 异本为 Sivi 今采用异本。

四二四 燃烧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无有比类之布施所作之谈话,其无有比类之布施,依大典尊经之注释有详细之说明。于供养日之第二日,于法堂中,生起话题:“诸位法友!拘萨罗王据详细思惟,了知福田,以佛为上首,向圣者僧伽供养绝大布施。”适佛入来问曰:“汝等比丘!为如何话题,集坐于此处?”“实为如是如是之缘由。”佛受此[次第]之说明而言曰:“汝等比丘!王审思之后,于无上福田树立布施,无何不可思议,昔诸贤者亦于善思之后,供养布施。”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苏尾罗国之楼鲁瓦城有巴拉达大王,王不破十法,以四摄事摄受人民,对大众立于父母之位置,对贫乏人、行旅者、乞食及乞求供养者等为大布施。王妃萨姆达维伽耶第一夫人,更是十分贤明,为智慧成就之人。

彼[王]一日视布施堂自思:“予之布施施与不持戒之贪欲者,不为上施,予欲供养持具足戒之独觉,乃为第一有价值之布施。彼等住于雪山地方,然何人能伴来招待彼等?予将遣何人前往?”将此目的与后言谈。

后对彼曰:“大王勿忧!我等当具备供养之布施力、持戒力、真谛力,送花邀请诸独觉,彼等来王之傍时,具备一切必需品,与以供养布施。”王曰:“甚善!”与以首肯。于是击鼓巡回通知:“全市住民,应善持戒。”王自身与周围人等亦共同修行布萨诸务,供养大布施,执充满须摩那花之金笼由高殿降下,立于宫廷前之广场,五体投地,对东方敬礼告述曰:“敬礼东方诸阿罗汉,若我等有何等之德,垂慈我等,请受纳我等食物供养。”[日间七时(由寅至申)],人手各撒一杯鲜花。然东方无有独觉,次日无一人前来。

第二日向南方敬礼,然由彼处仍不见来;第三日向西方归命,然仍不来。第四日向北方归命,为归命礼后曰:“住雪山北方诸独觉,请受我等食物供养。”于日间七时,人手各撒一杯鲜花。鲜花飘散落至难陀姆拉山窟五百独觉之上,彼诸独觉熟思之结果,知招待自己等之事实,翌日,诸独觉等,集议语七人之独觉:“国王招待君等,应向彼垂慈。”

独觉等由空中而来,降落于王之城门处。王见彼等,心生欢喜,寒喧恭敬,登上高殿,表绝大敬意,供养布施。而于取食行事终了之时,翌日复翌日,同一作风招待至第五日,[合计]为六日之食施,于第七日具备一切必需品供养布施后,准备黄金镂刻之寝台椅子,始自三衣乃至沙门一切用品,放置于七人独觉等之前,恭敬而言曰:“此等之物品以为君等之供养。”而于彼等取食终了时,王与王妃二人恭敬敬礼而立。于是彼等表示欢喜之意,一行之上首长老说以下之二偈:

    悭吝家被燃    何物皆取出

    于彼有利益    烧之则皆非

    如是之世界    为老死所烧

    取出行布施    能施不被烧

如是上者长老表示喜意,向王诫曰:“大王!慎勿放逸。”然后飞翔于上空,直接通过高殿之天顶,至难陀姆拉山窟降落。而施舍与彼长老之必要物品,与彼共同飞翔于上空,至山窟降落。王与后全身充满欢喜,如是于彼去后,余者诸人亦各说偈:

    向得法人行布施    善供勇猛精进人

    彼能越过地狱河    死后上行诸天处

    布施相等于战斗    少数亦能胜多数

    少数有信行供养    彼于后世有善乐

    善逝思虑叹布施    现世供养诸人人

    彼等所施有大果    恰于良田撒种子

    行为勿害诸众生    勿从粗言为罪行

    人赞慎行无邪勇    人有怖畏不作罪

    较劣之圣行    善生刹帝利

    中等生于天    最上被净化

    种种布施被赞叹    法句更胜于布施

    往昔近世为证明    具慧有情入涅槃

如是一人一人以偈表示喜意,同样诸必需品亦共同飞去;如是第七之独觉亦表示喜意,向王劝说不死之大涅槃,告诫王勿懈怠,与上述同归往自己之住所。王亦与后相伴,于一生涯供养布施,充实至天界之道。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如是诸贤者亦善审思供养布施。”于是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独觉已完全涅槃,萨姆达维伽耶是罗睺罗之母,巴拉达王即是我。”

四二五 非处本生谭

[菩萨=修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心中不安之比丘所作之谈话。佛问此比丘:“比丘!闻汝心不安为真实耶?”“世尊!是为真实。”“是何缘故?”“为有烦恼故。”佛言:“妇人者,不知恩、卖友、不守信用。昔日有贤者,每日与千金犹不能满足,彼女一日不得千金,即攫捉彼等之颈而与逐出,妇人为如此不知恩者。不可为彼女等而落入烦恼。”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其子梵与王子与波罗奈长者之子名大富儿为游玩之伴侣,不仅友谊甚好,且在同一先生之家,学习诸艺。王子于父殁后,登上王位;长者之人,仍在其处。

然波罗奈街中有一美貌之娼妇,彼女为美人,甚为繁昌,长者之子,每日与以千金,常时与彼女一处相乐。父亡得长者之位置以后,仍不相舍,一如原状,每日与千金相乐。彼每日三度往王处奉仕,某日,彼于黄昏,出往王处,与王谈话之间,日已西沉,天光暗闇,彼由王宫出来,彼云:“予已无返家时间,将往街中娼妇之家。”于是遣回使者,只一人进入彼女之家。

然彼女见彼云:“施主!汝持千金而来耶?”“今日来此相会时间不巧,予不返家,遣归仆等,只予一人前来,然明日与汝二千金。”彼女思考:“若予今日与以承诺,他日又将空手而来,如此予将无金;予今日决不与承诺。”于是向彼云:“贵君!予等不过为一娼妇,予等无有千金为酬不能苟且从事1。汝请持千金来。”“明日加倍持来奉上。”如是屡次请求。

街之娼妇命下婢曰:“汝等攫捉此辈之颈,推出关闭门户。”彼女等依言而行。

彼乃自思:“予为彼女费八百万金,然彼女只一日见予空手而来,攫颈而推出。此妇人为如何之罪恶无耻,不知恩而卖友者。”彼对妇人之不德,沁沁沉思,遂离欲产生厌想,俗家生活已不得满足,于是彼思:“予将如何?自今日起与俗家生活从此绝缘出家。”于是彼不返家,亦不谒王,出城往入森林生活,于恒河之岸,立一净居,出家得禅定及神通力,食林中树根及果实,于彼处自营生活。

王不见彼问曰:“予友现往何处?”街中娼妇之行为,城中尽人皆知,于是左右向王申告事实,“缘因如是,王之友人,耻不还家,入森林生活出家。”

王唤街之娼妇前来:“闻汝只一日未获千金,攫予友人之颈而追出,此真实耶?”“大王!是为真实。”“汝罪恶深重之妇,速速往予友之处所,伴彼前来,如不能伴来,汝即无命。”

彼女闻王之言恐惧,乘车率诸多伴侣出城,探求彼之行所,得其消息,往彼处问候:“施主贵君!予盲目愚钝,铸为过错,尚乞忍宥,二度不为如是。”彼云:“甚善!予宥汝,予对汝无怒。”彼女云:“若汝请听,与予同乘回城,而返城之时,予愿将家中之金,悉数奉上。”彼闻彼女之言,语之曰:“汝妇人!予今不能与汝同行,然若不得已之事在世出现时,彼时将往。”于是为说第一之偈:

    恒河水如静白莲    鸽鸪色白如珍珠

    阎浮树结多罗果    彼时实即为彼时

然而彼女闻此语再度请求云:“请返回城,与予同乘。”彼告云:“他日一同前往。”女曰:“何时?”彼云:“如是如是之时。”于是唱残余诸偈:

    若龟具有毛    织成三重衣

    亦成冬之被    实即尔时归

    若蚊具有齿    善建瞭望塔

    坚固不少动    实即尔时归

    若兔具有角    善能作梯子

    得有升天用    实即尔时归

    若鼠上梯子    不断在啄月

    善使罗睺落    实即尔时归

    若为蝇群行    荒饮满酒樽

    止住燃炭上    实即尔时归

    若驴具赤唇    面貌美[如花]

    善舞且善歌    实即尔时归

    诸鸟共诸枭    窃窃为私语

    喃喃互喋喋    实即尔时归

    若嫩树之叶    遮荫甚坚固

    碍雨又碍风    实即尔时归

一〇

    若为一小鸟    能持香醉山

    用嘴衔山行    实即尔时归

一一

    若有航海舟    机具绳索共

    有儿善持行    实即尔时归

如是大士只举此等不得有之事,说十一偈竟。

街之娼妇闻此等语,愿大士宥恕,往城中谒王,申告其事,愿王恕命,王亦恕其罪。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比丘!如此之妇人,为不知恩、卖友者。”佛为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彼心不安之比丘达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修行者即是我。”

注 1 异本为“妾等不得千金,当然无有娱乐”。

四二六 豹本生谭

[菩萨=修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只牝山羊所作之谈话。某时,目犍连长老止住于为山环绕只有一入口山窟之住处,而恰于入口近处为彼之经行处。尔时山羊之牧者等,相互言曰:“山羊皆在此处游息。”将羊追入山窟,自己等任意游乐。

如是某日之黄昏,彼等前来收赶山羊而去,但有一只牝山羊远离游玩,彼未见山羊等离去,只有[单独]落后。突有一豹见落后离去之[牝山羊],思欲吞食,而立于山窟之入口处,牝山羊环视四周,忽见彼豹,心中自思:“彼为杀我啖食而立,若予改变方向而逃,予即无命,莫若为人之作风为宜。”彼向豹猛然跳跃,顿足向豹之立处作欲捉豹之状,然后急逃而入于山羊群之中。

长老见彼等之所作,翌日,往告如来:“世尊!彼牝山羊如是之所为,彼以自己之善巧方便,努力而免遭豹[灾]。”佛言:“目犍连!今只此次豹未能捉得山羊,然于前生,山羊泣叫而为豹所杀。”佛应彼之请,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菩萨受生于摩揭陀国某邑大富[者]之家,成人之后,断爱欲为出家仙人而出家,得禅定与神通力,长住雪山地方。为求盐与酢,入王舍城,于山窟建庵而住。

尔时,与今恰为同样之事,某日,山羊牧者等使山羊游息之时,与今之同样有一只豹见一落后而行之牝山羊而欲食彼,立于山窟之入口,而牝山羊亦见到彼豹,彼思:“予命休矣,今设一方便,与豹善为妥协,使豹心柔软,以保性命。”于是由远方与彼交谈,向彼接近,说第一之偈:

    伯父!卿之量好健康善    卿之安宁又如何

    卿之安宁如母语    我等愿卿得安宁

豹闻此自思:“此一狡猾之羊,竟称予为伯父,企图朦混,彼尚不知予之狞猛。”于是说第二之偈:

    踏予尾者汝山羊    牝山羊!伤及我者汝又为

    彼女今更语伯父    彼思由此可幸免

牝山羊闻此云:“伯父!卿莫作是言。”于是说第三之偈:

    卿面向前坐    我来面对卿

    卿尾向后方    如何我能踏?

于是彼告牝山羊曰:“牝山羊!汝言云何?予之尾无处不有。”为说第四之偈:

    凡及四大洲    海山诸方所

    限内皆我尾    如何汝得避?

牝山羊闻此自思:“此恶徒对甘言不入耳,今为敌人与彼相谈。”为说第五之偈:

    先者父母与兄弟    曾经告我如斯言

    恶者之尾长且锐    我便飞来由虚空

时豹语山羊曰:“予知汝由虚空来之事实。然如是来时,乃为破坏予之食物而来者。”于是说第六之偈:

    牝山羊!汝紧闭汝口    见汝通虚空

    鹿群逃散行    我饵为汝坏

牝口羊闻此,畏缩死之恐怖,口实亦不能出言,哭泣叫唤曰:“伯父!请勿为暴乱之行,切望饶我之命。”然而对方乘其啜泣之际,捉其肩杀而食之。

    豹为吸血者    懦泣牝山羊

    叫唤空鸣喉    恶者无善语

    恶者无可导    无法无善语

    勇与恶者战    恶者不喜贤

此二者为现等觉者之偈。

修行者(菩萨)对彼等之行一切皆见。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牝山羊正是今之牝山羊,豹正是今之豹,修行者即是我。”